时间:2023-01-31 22:20:06 | 浏览:881
人和镇地图
人和镇,秦至唐初属外黄县;后属杞县,东北部分村庄属睢州;1928年划归民权县。
人和镇历史悠久,古为拱卫汴洛之门户,现存名胜古迹有秦外黄故城遗址和小山字汉墓群。
人和镇建村年代表
人和
明嘉靖年间,任、陈、阎先后由杞县、仪封迁此,呈三足鼎立状,分建任庄、陈庄和阎庄。后三村闹事不睦,纠纷迭起。
清咸丰三年(1853年),杞县知县杜峰岭出面调解,三村言和,筑寨合一,并兴集会,取人和永睦之意,得名“人和”。
新庄
明洪武年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居岗上,取名“王岗”。
清嘉庆年间,阎氏从人和集迁至王岗村西定居,名“新庄”。
后两村相连,阎盛王衰,改名“新庄”。
杨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杨姓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杨庄”。
牛寨
明洪武年间,牛氏自山西洪洞县广济寺迁此,筑墙打寨,故名“牛寨”。
李寨
明洪武年间,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至沈堤(相传为明朝时阁老沈鲤省亲路经地)南侧定居,冠以姓氏加“寨”字命村名。
后何寨
明万历年间,侯、何两姓自黄河北岸迁此,名“侯何寨”。后误把“侯”字讹写为“后”,故名“后何寨”。
郝寨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郝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按当地习惯,取名“郝寨”。
黄寨
明初,陈氏二兄弟自山西分别迁至河南和山东定居,老大居此,名“大陈庄”。后人口增多渐成集,改为“大陈集”。
清咸丰年间,黄氏从湖北武昌迁此并筑寨,改称“黄寨”。
黄集
黄姓原住本乡台上村,此处为黄氏花园。
明天顺年间,黄氏迁此招赵氏入赘。赵氏以耍猴、演戏为生计,招来远近看客,一些商人僧侣便趁机摆摊化缘,渐成集,取名“黄老娘集”,以敬黄氏。后人嫌名称不雅,改名“黄集”。
清中叶,集市规模宏大,方圆数十里来看戏、赶集者甚多。清末,集市渐衰。
金狮
明宣德年间,齐姓自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村东有奶奶庙一座,庙前置一对镀金铜狮,远近闻名,故名“金狮”。
后瓦冢
明景泰年间,管、马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村址原为一瓦状土岗,形似土冢,名“瓦冢”。
后为区别于前瓦冢,称“后瓦冢”。
潘庄
原为杞县吕屯潘氏外庄,清雍正年间,潘氏夫妻不和,妻携子孙来此,故名“潘庄”。
南张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张氏奉旨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名“张庄”,1982年改称“南张庄”。
前瓦冢
侯氏祖籍山西洪洞,后迁至杞县,清咸丰年间迁此建村,此处地势凸起,如瓦状土冢,且位居后瓦冢村之前,故名“前瓦冢”。
白木
唐末.此处有一株大柏树,刘氏从长垣一带迁居柏树旁,习称柏木,后演变为“白木”。
郑寨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郑氏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周围村多以“寨”字冠以姓氏命村名,得名“郑寨”。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卷五·建置篇文:“新兴社距城五十里,括……郑寨……”,即为此村。
尹庄
明永乐年间,尹氏自山东郓城迁此,故名“尹庄”。
崔堂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崔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勤劳致富,盖楼堂数间,称“崔家堂”。
后崔氏衰,尹氏改称“崔堂”。
台上
明洪武年间,黄河几度决口,村人朝不保夕,乞望神灵保祐。后大兴土木,筑关爷阁一座,祭坛一个,故称“阁坛上”。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破除封建迷信,关爷阁、祭坛被毁,改称“坛上”。后人将“坛”写成“台”。
徐楼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因制作耧闻名,以“楼”代“耧”,得名“徐楼”。
龙虎寺
隋开皇年间,赵、左二氏从山西迁此,赵氏牵头兴集会,得名“赵兴集”。
相传,唐初尉迟敬德奉旨监工在村西北角建立寺庙,占地540亩,房屋数百间,寺院周围分别建有祖昔庙、土地庙、白玉阁、奶奶庙等附属建筑,寺庙正门悬挂龙虎二牌,故称“龙虎寺”。该寺鼎盛时期闻名遐迩,村以寺得名。后寺在蒋、冯大战中毁于兵火。
小冯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冯氏自山西洪洞县迁龙虎寺南居住,因村小,故名“小冯庄”。
赵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赵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赵庄”。
秦庄
清康熙年间,耿氏一支从金狮迁此,家境殷富,筑楼称“耿楼”。
后杞县西肥一秦氏在朝做官,将此村划为西肥秦氏外庄,改称“秦庄”。
李天慈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李氏字天慈,率家室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村以人得名。
贾寨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有贾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按当地习惯,在姓氏后加“寨”字命村名。
贾寨村
郭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郭氏携八子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郭庄”。
后八兄弟因分家不公,将锅砸烂,故又有“八瓣锅”之称。
郭庄村
樊寨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樊氏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樊庄”。
清咸丰年间筑寨,改称“樊寨”。
翟寨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翟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当地习以“寨”字命村名,得名“翟寨”。
据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县志》载:“人和社距城六十里,……翟寨……”。
梁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
管寨
明中后期,管永江、管永海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清咸丰年间筑寨,名“管寨”。
垛楼
明万历年间,徐姓自山西洪洞迁此。村人用砖打垛,坯筑墙,建一顶部为“凸”状的楼房,人称“垛楼”。
秋树营
明宣德年间,朱寨牛姓在此种植一片楸树林。天顺末年,赵姓自堌阳西关赵庄迁此,人丁兴旺,故名“秋树营”。
邓寨
明洪武年间,邓氏奉旨自山西洪洞县迁此,防水患筑寨,称“邓寨”。
后牛察
清雍正年间,牛姓从今村西北2.5公里处周岗村迁此,后筑寨,得名“牛寨”,1982年改称“后牛察”。
西屯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吕氏二兄弟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老大居东,老二居西,后繁衍生息,形成东西两个自然村,此村居西,为“西吕屯”。后李氏迁入,吕氏衰,改称“西屯”。
东屯
明洪武年间,吕氏二兄弟,结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居东西两处,老大居东,称“东吕屯”。后吕氏外迁,改名“东屯”。
北张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张庄”。1982年易名“北张庄”。
周岗
清雍正年间,周姓自封丘、淇县一带逃荒至此。在沙土岗上建村,得名“周岗”。
石槽
明隆庆年间,柴姓自河北保定迁此,村东有一关帝庙,庙前井旁有一石槽,村以此得名“石槽”。
内黄
《水经注·汴水篇》:魏郡有内黄县故加外也。遂改称外黄。
《史记魏世家》载:秦击魏,魏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
《辞海》载:外黄,古县名。秦置,治所今河南民权县西北,西汉时陈留都尉治此,唐贞观六年废。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刘邦自雍丘(今杞县)还攻外黄,即此地。
后误将外黄为内黄,集市贸易繁荣,称“内黄集”,清同治年间筑寨。民国二年(1913年)建陇海铁路,并在村北设内黄火车站。
1978年5月,在村北旧寨门外发掘出秦、汉文化遗址,有秦、汉时期砖瓦碎片和绳纹、方格纹的陶片、烧土、窑皂、夯土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权县大事记》载:公元前208年,刘邦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未下,即而项羽东行,屯外黄,数日之下,怒欲坑之,舍人几谏乃止;
公元前206年4月,汉王伐楚,至外黄,彭越将兵三万归汉于外黄;
公元355年五月,姚宽率众冠外黄,冠军将军高季破之。
刘寨
清道光年间,岗河涯刘氏因与族人不睦,南迁一里筑土围寨,故名“刘寨”。
岗河涯
据传,西周末年,文王后裔封侯居于外黄(今内黄),死后,在送葬途中,突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待风住,见棺椁被大风从灵车上旋下。众人欲将棺抬上灵车而不能,无奈葬于此。坟高120丈,底围1100丈,四方百姓称为黄(皇)王坟。
后历经风刮水冲,黄(皇)王坟逐年削小,后人称为岗,岗的东边有条岗河(现不存)。
唐末战乱频起,宋氏族人逃难至此,居于岗河东沿,名“岗河沿”。因涯与沿同意,称“岗河涯”。
东山子
明万历年间,宋姓自双塔迁此,此地有汉墓一冢,形似土山,宋氏居土山东侧,故名“东山子”。
东山子遗址
宁车弯
据传,孔子周游列国经此,见一儿童在路上堆土垒城玩耍,忙下车要玩童让道,玩童力辩道: “这是我垒的城,试问先生,是车躲城呢,还是城躲车呢? ”
孔子无言以对,遂拧车转弯,绕“城”而过,村名“拧车弯”。后将“拧”字写为“宁”字,名“宁车弯”。
高集
曾名衙门岗、马庄、高小集。
明弘治年间,张姓由今兰考县张寨迁此,因黄河河务官居此,故称“衙门岗”。
马姓由老城官鲁迁此与张氏为邻,称“马庄”。
后兴小型集会,且位居高堤,人称“高小集”。
明万历年间,集会兴盛,而东南方之老高集集市废,故名“高集”。
马庄
明洪武年间,马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居于此,故名“马庄”。
小马庄
清嘉庆年间,马氏一支从今堤北马庄村迁此另建新庄,名“小马庄”。
张寨
明洪武年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为防水患,筑墙打寨,故名“张寨”。
玉王庄
李自成起义失败后,一些曾在此筑堤的军士留此,沿堤而居成为村落,因受尽水灾之害,村民乞求御王大帝保佑他们,取名“御王庄”,后演变为“玉王庄”。
王庄
清嘉庆年间,王氏族人自今双塔镇巴河沿村迁此。
朱寨
据该村朱姓1986年所立《朱氏家族碑》载:本族原居山西洪洞县,先祖苦于黄水兵祸,约在元朝末年迁至河南睢州朱寨村,已六百余年。
时多冠以“寨”字命村名,故名“朱寨”。
金岗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口兰仪,李、孟、王等姓从仪封南迁此,视为金银宝地,且居于岗上,故名“金岗”。
王楼
清道光年间,李、王二姓分别自今村东一里河滩迁此,李姓居东,族人和睦相处,称“李和寨”。
王姓居西,盖楼一座,称“王楼”。
后李姓衰,王姓人丁兴旺,1935年二村合并,称“王楼”。
老高集
明弘治九年 (1496年),河决仪封,杨、高二姓自仪封迁此,后渐成集市,且地势高,取名“高集”。
明万历年间,村人渐少,集市移至村西新高集,故此地改称“老高集”。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黄河决口于此。
园艺场
1956年,人和、内黄、刘寨三村部分村民,开辟出耕地1000亩,统一规划,植苹果树一万株,效益显著。
1963年,经县委、县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园艺场,场部设置在内黄村西南角200米处。下置人和、宁车弯、内黄(两个连)四个连,场部归乡直辖。
人和镇地图人和镇,秦至唐初属外黄县;后属杞县,东北部分村庄属睢州;1928年划归民权县。人和镇历史悠久,古为拱卫汴洛之门户,现存名胜古迹有秦外黄故城遗址和小山字汉墓群。人和镇建村年代表人和明嘉靖年间,任、陈、阎先后由杞县、仪封迁此,呈三足鼎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居民住宅小区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消除居民住宅小区安全隐患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十四五”时期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2020年8月,牡丹江市人民检察院开展居民住宅小区公共安全公益保护专项监督工作,我院严格按照市院的指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 姓趙; 拥抱中华趙氏大家庭,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趙氏文化,共建繁荣趙氏,传播趙氏正能量。 宁陵县、民权县等地有一支赵氏,据其《赵氏家谱》记载,其始祖于1368年至1369年从安徽砀山迁来。《赵氏家谱》上说,宁
根据寻访活动的安排,中华于氏文化寻访小组开启了河南寻访的第一站,于2021年4月29日走访了河南省民权县庄子镇于楼村于氏,寻访过程中得到于富生、于清轩、于德河宗亲的热情接待和介绍。根据家族记载于楼村于氏为明朝宰相于谦后裔,始祖为大明少保兼兵
胡集盖庄盖氏原居汴梁(今开封)。明嘉靖年间,盖氏由汴梁迁居归德府(今睢阳区),明万历年间迁此。丁嘴清乾隆年间,这里为一黄河渡口,丁氏在此摆渡居此,称丁渡口。后因“口”与“嘴”同意,故改名。李集李氏祖居开封,后迁兰阳,明景泰年间,李氏因夫妻不
王桥镇地图王桥镇原属考城县;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属睢州;1912年属睢县;1928年划归民权县,设王桥(二)区;1955年分设王桥、楚庄、李堂、黄堂、胡集、堤角、焦凡7个乡;1956年合并改设王桥、楚庄、胡集3个乡;1958年,王桥
天神院康泰初菡小公主香风晴丽紫霞燕燕湛娟少爷咏歌mio璃沙玉楠降龙萌运小野寺映萱兰兰丶小可爱佛光瑞云天际嘉禧矢泽和璧犬走盼香东京高歌金山雨鑫魂魄辰骏犬走建业藤原雨寒风满龙柯书生嘉倪绵掌丝微回风俊誉是新荣吖一只建霞呀努力啊大乐志雨彤baby听
唯美名字|出自古诗词中的女孩名字 取名字大全女孩唐诗中最唯美的名字大全:笙歌: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浮生: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星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云涛: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清湘:渔翁夜
宋词,也叫长短句,它的行文不像唐诗那般整齐,读起来却朗朗上口,颇有韵味,其文学成就与欣赏的体验也是极高的。与唐诗不同的是,宋词大多都有特定的词牌名,词牌名之后才是词的题目,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很多不同的《水调歌头》、《蝶恋花》。如果把我国
西安目前为止共13个行政区,是十一区两县!分别是: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分布如下图:每个区县的名字都大有来头!雁塔区:因闻名世界的大雁塔而得名。未央区:因境内有
名字关乎人的一生,一个好的名字,往往在很多事情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让你从低谷之中走出来,亦或是更上一层楼。这种事情可能说起来玄乎,但却真实存在的。 我就遇到过几件因为改名而转变运势的人,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人家运气到了。我们今天不谈故事,单单谈
好听的男孩名字:金傲 翰野 涛锦 风震 仁承 鸿庆 弘欧 韵昌 镇言 世轩 雨韵 智哲 德涛 智野 温枝 鹤轩 荣茂 信志 志明 世邦 新达 文泽 材帆 昌信 远林 鼎遥 桦影 韵磊 文弘 言明 君辰 泽轩 玮彤 浩气 舟帆 翰玮 韵云 浩
《吉生起名》起名小程序,中文名、 英文名、乳名小名,查重名、查汉字五行,免费查!(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名字是一个人形象的象征,不管起名时你的名字先合不合生辰八字,至少首先你的名字要好听,要有内涵。俗语说:“文如其人,人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关注《吉生起名》小程序,免费起名(中文名、英文名、小名乳名、查重名、汉字五行)。姓名中的“名”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代表符号,一般是由父母给取定的,是可以主观选择的。现今社会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名字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