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权胡集乡村名来历介绍,来看看你们村的历史

时间:2023-01-31 22:55:22 | 浏览:667

胡集盖庄盖氏原居汴梁(今开封)。明嘉靖年间,盖氏由汴梁迁居归德府(今睢阳区),明万历年间迁此。丁嘴清乾隆年间,这里为一黄河渡口,丁氏在此摆渡居此,称丁渡口。后因“口”与“嘴”同意,故改名。李集李氏祖居开封,后迁兰阳,明景泰年间,李氏因夫妻不

胡集


盖庄

盖氏原居汴梁(今开封)。明嘉靖年间,盖氏由汴梁迁居归德府(今睢阳区),明万历年间迁此。


丁嘴

清乾隆年间,这里为一黄河渡口,丁氏在此摆渡居此,称丁渡口。后因“口”与“嘴”同意,故改名。


李集

李氏祖居开封,后迁兰阳,明景泰年间,李氏因夫妻不睦,带两个儿子从兰阳回回营迁此,当时此处为一黄河渡口,过往商人、客旅众多,热闹繁华,恰似集市,取名李集。


穆庄

清乾隆后期,穆氏从今王桥乡三里杜庄迁此。


后郭庄

明成化年间,郭氏二兄弟自山东郭湖迁此,名郭庄。为区别村南1.5公里处另一个郭庄,改今名。


皇甫庄

明朝时期,皇甫氏居今李堂北丁寨村。清顺治四年(1647年)河决,丁寨村毁于洪水,清顺治九年(1652年),皇甫氏迁此不久,他们养了百头壮牛,取村名“黄壮牛”。后人嫌名不雅,改今名。


赵铁炉

清顺治年间,一位赵氏铁匠从淇县逃荒至此,筑红炉以打铁为生,所打铁器驰名乡里,故名赵铁炉。


韦庄

韦氏原居小樊集。清顺治六年(1642年)黄河决口,小樊集没于水,韦氏迁此。


郭庄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车姓自山东迁此,故名车庄。后车氏迁走,郭姓迁来,名郭庄。


曲庄

清顺治五年(1648年),曲氏从封丘一带逃荒至此,名曲庄。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曲氏外迁,王、冯两姓相继迁入,仍名曲庄。


赵园子

清道光年间,赵氏从村南一公里处郭庄村迁此,后围村垛起七尺余高的上墙,形似园子,故名。


南靳庄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靳氏由王桥大靳庄迁此,名靳庄,1982年改今名。


葡萄种植基地

马庄

马氏原籍燕京(今北京),明永乐年间迁居汴京(今开封),崇祯十五年(1642年)河决开封,马氏为避水患迁居考城县西南帽李村。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又东迁入沙庄、郭庄、鸡庄、张涵庄,并把四村合并,改今名。


贾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贾氏奉旨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贾庄。


郭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郭姓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名郭庄。后郭姓衰,此村为马庄马氏佃户村,冯、张、付、赵姓陆续迁此,仍名郭庄。


樊楼

明崇祯十四年 (1641年),樊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两层楼房,故名樊楼。


西张庄

明崇祯年间,张氏自山东逃荒至此,名张庄。1982年改今名。


帽李庄

清顺治九年 (1652年),李氏自天津迁此,名李庄。因李氏善制毡帽.质地优良,被作为贡品供奉,人称帽子李庄,后简称今名。


于楼村

于楼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建楼房一座,故名。清乾隆年间,村遭水患,于姓外迁。李、孙、程、张等姓陆续迁此,仍名于楼。


常营

据传,朱元璋麾下大将常玉春北上经此,安营扎寨。后姚、曹、杨、孟等姓在常氏营址建家园,名常营。


小马庄

相传,明末黄氏居此,称黄庄。清乾隆七年(1742年),马姓自帽李村相继迁来,后黄姓衰败,马氏人丁旺盛,因南有一马庄,为区别改今名。


唐庙

相传,唐中叶,此地有一庙宇。唐末,唐姓自山东成武县迁此,倚庙而居,取名唐庙。清初,村毁于黄水,唐氏外迁。后毛、王、闫、张等姓陆续迁此,仍名唐庙。


李园子

1915年,李氏桑柳从大马庄村迁来,后在村周筑起土围子,用以圈养家畜、家禽,象一个园子,故名。


赵园子

清乾隆前期,黄河决口,故道西岸富豪赵氏振方,田产家宅均毁于水,率家族及佣人、佃户迁此。并沿村筑丈余高土寨,以防水患,习称赵园子。


冯堂

明洪武年间,王氏玉宝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命村名“王玉宝”。明天顺年间,后人认为用先祖讳字作村名,是对先人的不尊、不孝,遂商议以村东冯家小庙(又称背座堂)将“王玉宝”改为“冯堂”。


陈庄

清乾隆元年(1736年),陈姓从兰阳肖槐迁此,故名。


金岗

相传,此处古为坡岗。明末王氏居此,名王岗。王氏衰,清乾隆三十年( 1765年),金氏从西北1.5公里处金楼迁此,改今名。


孟楼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孟氏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后建楼数幢,取名孟楼。


杜岗

此处原为坡岗,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杜氏从今程庄乡杜庄村迁此,居于土岗上,故名。


陆湾

明崇祯十五年 (1642年),黄河水泻白、马、尚三姓门下,三姓遂商议用辘轳驱河水改道外流,因改流的河道在此处为“湾状”,故名辘轳湾,后简化成陆湾。


谢庄村

谢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冯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冯庄。洪武二十年 (1387年),明朝指挥史谢久堂奉命从南京去燕京办理公事经此,猝然病逝安葬于此,为尽孝,后代从南京迁此守坟三年,后来冯氏渐衰,谢氏改名为谢庄。


金楼村

金楼

相传,明初祁姓在此居住,名祁楼。崇祯十五年(1642年)河决汴梁,金氏由汴梁迁此,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祁姓衰败将家产卖给金氏,改称今名。


付庄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付氏自山东迁来定居,故名付庄。


任庄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任姓自封丘迁此。明万历年间,张氏由西华县小窑村迁来,名谷皮村。张氏碑文载:清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张氏改今名。

相关资讯

在农村,这7个项目可以赚钱,收入很不错,看看怎么做?

三、开家特色小吃店对于农村市场来说,不需要什么高大上,需要的是实惠,因此,可以选择在农村集镇上人流量大的地方,开一家小吃店,比如像贵州的牛肉粉、羊肉粉、豆花面、肠旺面、豆浆油条、包子馒头、蒸饺、水饺、馄饨等小卖店,对于消费者来说,花费不大还还实惠。

七八十年代农村孩子自制的32个玩具,玩过8个以上最小都30多岁了

导读:生产队时候的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玩具,新奇实用,你还记得几样满满的回忆啊!我们还有玻璃球,吃两毛钱的冰柜,花的人民币是少数民族的。怀念童年时代。那时候穷,但发自内心的开心,人与人之间是那种淳朴的民风

七八十年代农村孩子自制的20个玩具,玩过8个以上最小都30多岁了

很多童年的玩具都是我们自己动手做的,曾经儿时的玩具有没有勾起你曾经快。看到这些照片,感觉这些人就在昨天每周要是能够吃上一顿白面那是非常高兴的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但是我们的快乐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比拟的。

农村孩子自制的33种难忘的玩具,70、80后的童年记忆,90后没玩过

那时候,记得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半个村的大人,小孩都来我院里看电视,要是没凳子了,直接坐地上,顽皮的孩子,就坐墙头上,或者,爬树上。确实值得回忆啊。70-80年代农村孩子自制的30种玩具,满满。最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啦。

七八十年代农村孩子自制40种玩具,你玩过几种?玩过最小都30多岁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孩子,没有玩具没有变形金刚,更没有IPAD。我们玩的都是自制的玩具,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游乐场所。仿佛还在昨天,一转眼就已经人到中年了。

七八十年代农村孩子自制的32个玩具,都是回忆,看看你玩过吗?

上个世纪六七八十时代,生活没有现在丰富多彩,但孩子们都过得充实快乐。绝大部分孩子家买不起玩具,只要见其他孩子玩的,都会自己想办法做。那个年代的人,玩具全部都是自己做,自己创造,弹弓、打蛋、打耳、“斗鸡”、泥钱、等等多了。

70-80年代农村孩子自制的26种玩具,满满都是回忆,你玩过几种?

70-80年代,农村条件有限,那时的农村孩子没有网络,甚至连电都没有,不过那时的农村孩子们的童年也过得很快乐,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运用农村特有的地道材料制作出了很多的玩具,这些玩具虽然没有现在的玩具那么的高科技,那么的好看,精致。但是这

江西大美乡村:青山绿水入画来

央广网抚州7月24日消息(记者胡斐)盛夏时节,无人机拍摄下的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左坊镇许家村一带,广阔的稻田与青山、河流、村道、民居等相映生辉,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大美乡村画卷。航拍江西大美乡村:青山绿水入画来(央广网发 邓兴东 摄)航拍江西大。

航拍:美好乡村展画卷

当日,阳光灿烂,安徽省级美好乡村灵山村在梯田、翠竹、彩虹公路的衬映下如诗如画。据了解,目前,徽州区先后建成7批次24个省级中心村、17个市级中心村,整治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6个,投入省。航拍的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风光(10月31日摄)。

超美!南宁这11个小山村上榜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原来南宁也有这么美的小村庄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吧。广西民宗委发布《关于拟命名广西民族特色村寨名单的公示》南宁这些小村庄上榜了。上林县下水源庄下水源常常被人们称为“山里的小布达拉宫”。从山的对面看。

友情链接

天天财经元宇宙中国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网站监控妈妈知道平顶山新闻头条网C罗球迷网围炉煮茶官网烧烤音乐节珠穆朗玛峰游玩攻略免费八字测算网今日聊城鹤壁新闻头条网舟山新闻消息网玉石期货网厦门旅游网住房公积金查询网今日阜阳今日淮北雅诗兰黛化妆品
今日商丘网-商丘市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商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火神台庙会是商丘最为古老和盛大的庙会,简称“台会”,老百姓又称其为“朝台”。除火神台庙会以外,在商丘还有白云寺庙会、芒砀山庙会、玉皇庙会、伊尹墓庙会和木兰庙会等。
今日商丘 duannai.cn©2022-2028版权所有